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二)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坪林自然酷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二)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坪林自然酷
氣候變遷已造成全球重大影響,如何透過各種思考與創新方案來思考因應與調適氣候變遷方案,已成為重要課題。課程以坪林為實作場域出發點,從當地的真實條件出發,思考自然降溫的調適方案與因應策略課程,目標是訓練未來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人才。
透過課程設計,參與同學設想如何透過生態環境規劃與創新設計來設法降低坪林各尺度區域的溫度表現。例如改善茶鄉人造環境的建築、半戶外區域、合理的茶園與聚落分佈與配置…等等。上學期課程所收集的各種溫度與濕度資料也可持續帶進規劃與設計過程之中,成為重要的共同基礎資料。
教學內容第一部分從跨學科的田野調查(survey)介紹開始,包含了教授實作的基礎知識,例如科學氣候資料分析、人文社區調查訪談與參與觀察、空間與實質環境基地調查、氣候變遷調適報告書分析與評估…等,藉由各領域教師專長領域教學,讓學生理解不同領域知識與工具。
第二部分內容接著介紹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的各項議題(issues),從當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新議題出發,介紹問題的成因、證據資料取得、因應策略與方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內容則是實作課程(planning and practice),透過規劃行動與實踐,由同學分組討論,從坪林實際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通過集體規劃與設計一項行動方案來改善或修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從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發,逐漸改變規劃的尺度與相關議題,冀望對坪林生態區域規劃的核心議題界定與因應方案有所創新與突破。
規劃為二學期的課程,分別為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一)與(二),採用雙足(biped)或雙槳(bi-paddle)模式,實作(二)主要聚焦在生態議題,實作(一)則將焦點放在茶產業體系,兩堂課內容互補,可由舊生協助新生,嘗試創造新的行動導向與問題解決教學方案。
本學期「坪林自然酷」延續「坪林一度C」的課程精神,再深化開展,聚焦在「三生」:生態、生活與生計 (livelihood)。 主要實作目標是從廣義的氣候變遷升溫現象來設想如何採取實際行動與規劃為坪林地區「自然降溫(natural cooling)」。
在師資團隊方面本課程由大氣、地理、園藝、科學教育、建築與城鄉等八位老師共時授課,師資的組成就已具備了跨領域的基本條件。
在教學方法方面,本課程採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教學模式,學生們將從課程內容中選定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訓練,包括背景資訊、文獻回顧、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等,以問題導向的情境方式配合電腦與網路科技等工具,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議題,針對各領域所碰到的自然資源、環境、社會、法律等選定之相關議題為範疇,進行較深入之探索、分析、評估與解決,以增進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實作能力。
實作項目以氣候變遷議題連結坪林在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倫理等,分享如何縮短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達到跨科際教育之目的。以坪林為跨領域實驗室,定點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多次調查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跨領域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 建立跨領域對話與合作的能力。
- 學習思考和討論議題中可能涉及的科學、倫理、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等事物或觀點。
- 實作課程核心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與人文影響,迫切需要面對與回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藉由此堂課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以不同面向切入此議題,將不同視角與思維整合,達到跨領域學習之目的。以坪林為長時間觀察實作田野,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調查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坪林當地社區將會面臨哪些問題?居民、地方政府與產業應如何規劃調適方案,以及各種可能因應策略的情境規劃。
情境設定:坪林區居民為因應未來50年(近期)或甚至未來100年(長期)間的氣候變遷,擬徵求企劃提案協助改造家屋環境,降低氣溫升高的生態衝擊,進行轉型。其企劃書應盡可能以跨領域的探討對在未來氣候變遷下,具體以坪林地區C宅為實作基地,提出坪林地區實質環境因應溫度上升的改造方案。
作業形式:學生須根據實際調查,提出坪林地區居民家屋環境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案,設法減少溫度上升的衝擊,並以企劃書與展示海報方式呈現。家屋與未來可能相關的使用者(包含開課老師們)將依各企劃書的可行性與貢獻度決定。
除了在本課程發展全新的實作方案之外,也鼓勵同學延續先前實作課程中曾發展過的方案,無論是持續修課或是新生採用舊生的方案,都鼓勵進一步深化進行實作,以強化實作能力與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在本學期發展全新實作方案的小組,需就計劃書內容與需求,執行一小型實作計劃,實際執行一部分方案,或稱為先驅計劃(pilot project),用以測試原有計劃書的可行性,並回饋修正原有計劃書想法,以驗證方案的可行性。接續原先計劃書的小組,則需就計劃書提出必要修改或增補後,於本學期內提出實際操作執行計劃內容,將之實現。
分組方式:課堂分組的操作方式,首先依人數分三或四組「任務小組」,盡量平均混合不同領域專長學生,作為整學期作業與實作分組。
作業設計:作業主要包含每次課程的回家練習外,還有構想書與期末成果展現。
- 期初、期中、期末構想書:本學期主要以實質環境調查與社區人文訪談為開端,各組將會接觸基地相關的人員,藉由訪談過程了解該基地在面對在地氣候變遷調適所遇到的困境,結合個人專業與各組創意激盪出欲研究之主題。經過前半段的課程,不斷修正研究方向與方法,期中再度造訪各組的訪談對象,討論初步構想的可行性。學期後半的一系列實作討論將帶領同學深入欲研究的問題,逐漸完整企劃書
- 期末成果展示:期末成果將以海報展示方式呈現,屆時會舉辦成果發表會,於坪林舉行。希望藉由期末成果發表會訓練同學的組織表達能力,如何包裝和傳遞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期末專題包括兩大面向: (1) 社區人文調查紀錄與微氣象資料之疊合與分析(2)針對上述的情境提出相關議題或問題解決的企劃書。
A. 期末專題的大致架構:
- 須提出可研究的問題(須為跨領域議題、說明議題的重要性、議題涵蓋的範圍)
- 針對問題所擬定的調查計畫(如何蒐集資料、影響的因素等)
- 資料分析結果
- 資料的詮釋
- 針對問題所得的行動策略、結論或解決方案
- 評估行動策略
- 行動實踐的分析與回饋
B.可能的議題或問題:
- 以坪林C宅基地為範圍,考量未來坪林地區茶葉製作與示範教學、茶葉製品的加工、行銷、消費茶葉與飲品的體驗空間等使用,改造C宅基地全部或一部分,成為能夠因應氣候變遷的建築物與空間。思考坪林位於水源保護區內,建築建造與發展均受限制,透過減量規劃與緊湊綠建築、可再生材料營造系統、使坪林人居環境仍能重新適應氣候變遷的新挑戰。因應氣候變遷,針對居民生活使用能源的情形,試想坪林區域使用能源的情形是否可能改變?是否有開發自主性能源的可能性?因應氣候變遷下全球暖化現象,環境溫度升高,針對坪林區域,如何採取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來因應環境溫度不斷升高的未來?,提出如何改善坪林居民的生活環境可自然降溫(natural cooling)規劃設計方案?以緩和或減少全球暖化的影響。
以坪林C宅基地為範圍,規劃設計一生態農耕園區,考量坪林地區的在地農耕技術與知識,以創造農耕田地與相關設施,例如規劃設計一小型生態水池,供灌溉與提供物種棲息環境。考量未來氣候變遷所可能帶來的極端氣候情形,坪林區域原有的基礎設施受到新的挑戰,綜合考量生物多樣性、熱、水、健康生活、綠色運輸與交通...等,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出發,為坪林設想新的綠色基礎設施,藉此改善坪
- 林居民生活與因應氣候變遷。
- 其他可能議題(以C宅基地為範圍,但不限於此)。
由於課程安排所需,擬於第一週完成分組並開始實地調查訪談紀錄與觀測,因此欲修課學生必須參與第一週的課程介紹,並於第三週確認選課。沒有參與第一週課程介紹的學生不予加選。欲修課學生必須填寫修課意願表,選課結果第二週寄信通知。
同學於課程進行中,每週需將進度成果與作業,包含書面報告與PPT,上傳到指定的CWISE網站。實作討論課基本上以兩週輪替,一週採用工作討論形式,各小組與專屬助教、教師深入跟隨議題討論,長時間追踪議題,配合小組討論脈絡而提供深入切題的意見。而隔週則採進度討論形式,各小組於課堂簡報發表當前進度,與全班同學、教師一同討論,並藉以訓練同學公眾表達能力。為配合各小組議題,依需求再增加課堂演講或邀請額外指導業師,來依據各小組專案所需而提供適當協助。
計劃書方案操作方式主要先指出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的各項議題(issues),從當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新議題出發,介紹問題的成因、證據資料取得、因應策略與方案的可能性。
再擬定恰當的取得資料與基礎知識調查方式,從跨學科的田野調查(survey)開始,探索科學氣候資料分析、人文社區調查訪談與參與觀察、空間與實質環境基地調查、氣候變遷調適報告書分析與評估…等,藉由各領域教師專長領域教學,讓學生理解不同領域知識與工具。
第三部分內容則是實作課程(planning and practice),透過規劃行動與實踐,由同學分組討論,從坪林實際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通過集體規劃與設計一項行動方案來改善或修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從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發,逐漸改變規劃的尺度與相關議題,冀望對坪林生態區域規劃的核心議題界定與因應方案有所創新與突破。並且將方案的一部分或全部於課堂內進行實作,透過實踐的過程,全方位訓練真實執行能力。
經過前半段的課程,不斷修正研究方向與方法,期中再度造訪坪林,與各組訪談對象、坪林居民等舉行座談會,討論初步構想的可行性。以持續加深學期後半一系列實作討論,帶領同學不斷深入探討研究問題與茶鄉現實之間的連結與回應,逐漸完整實作方案企劃書。
期末成果展示:期末成果將會舉辦場成果發表會,將邀請跨領域專家與當地居民一同參
與,以了解學生作品是否符合現實世界的期待,希望藉由期末成果發表會訓練同學的組織表達能力,如何整合和傳遞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除此之外,結合之前學期成果,學生歷經研究,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應可建立相關資料庫,並與媒體製作團隊合作建立相關的互動教學平台。
課程內容包含了跨領域的對話、研讀調適報告、實地調查、研擬計劃、實作實踐等活動。跨領域能力近年來逐漸為大眾所重視,培養溝通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過程中決不可輕忽跨領域思維,但是一般同學對於跨領域的實踐面向了解不多。課程教師與邀請專家跨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界,不同專家老師們共同提出他們對於這些實作方案議題的了解跟看待議題的立場,藉機互相了解對方領域看待議題的過程。並且邀請跨領域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在各領域運作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如何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
由閱讀文獻報告資料開始,希望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核心思想,結合自身領域的專業能力提出建議並且融合他領域的技術與知識,在經過整個學期的學習後能夠撰寫一份企劃書,實際針對坪林的氣候變遷相關議題提出建議,並且逐步深化實作。結合科學與人為發展的科學,不只潛心於自然科學中,也需要抬起頭來接觸這個由人們組合而成的社會,體現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這些對於生活息息相關,對於生命的連結更是層層互動的。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不該有所差距,應該時時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放在心上,反之亦然,揭開對方領域的面紗,產生更多的互動,在不同立場上,建立彼此尊重對等的平台。本課程注重主動發掘問題,進而提出行動解決方案。教師與助教將密集協助實作課程討論與發展,注重找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際操作的過程。透過課堂報告與討論增加學生互評互相學習的密度。
由於課程安排所需,擬於第一週完成分組並開始進行課堂報告分組,安排實地訪談紀錄與觀測,因此欲修課學生必須參與第一週的課程介紹,並於第三週確認選課。沒有參與第一週課程介紹的學生不予加選。欲修課學生須填寫修課意願表,選課結果第二週寄信通知。為配合人文訪談紀錄,預計期中之後至少每二週週末會赴坪林一次,屆時課程時間將暫停或移至坪林進行。
本課程前半規劃內容為訓練跨領域能力,內容包含跨領域的對話、研讀調適報告等活動。跨領域能力近年來逐漸為大眾所重視,培養溝通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過程中決不可輕忽跨領域思維,但是一般同學對於跨領域的實踐面向了解不多。第一週課程將帶領大家研讀氣候變遷實際的調適報告以及經典文獻,深入了解一份調適報告需要的架構以及提出應對政策的過程並且學習如何以不同角度評論調適報告的實用性。第二週課程開始將對氣候變遷與生態相關議題邀請跨領域的專家老師們提出對於這些議題的分析跟看待議題的視角,了解相關領域看待議題的過程。接下來則介紹各個不同領域與專長的調查與分析資枓方式,分享在各領域運作的情況,學習如何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
由閱讀文獻資料開始,希望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核心思想,結合自身領域的專業能力提出建議並且融合他領域的技術與知識,在經過整個學期的學習後能夠提出一份企劃書實際提出針對坪林的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建議。結合科學與人為發展的科學,不只潛心於自然科學中,也需要抬起頭來接觸這個由人們組合而成的社會,體現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這些對於生活息息相關,對於生命的連結更是層層互動的。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不該有所差距,應該時時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放在心上,反之亦然,揭開對方領域的面紗,產生更多的互動,在不同立場上,建立彼此尊重對等的平台。本課程注重主動發掘問題,進而提出行動解決方案。教師與助教將密集協助實作課程討論與發展,注重找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際操作的過程。透過課堂報告與討論增加學生互評互相學習的密度。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學生作業 |
---|---|---|---|
第1週 |
9/18 |
第一節:課程簡介、助教協助學生填寫修課意願單 (先前學期成果CWISE網址請查閱課程CEIBA資源分享區) 102-2氣候變遷議題實作I-坪林一度C 103-1氣候變遷議題實作II-坪林自然酷(http://cwise.nccu.edu.tw/webapp/preview.html?projectId=1116) |
作業1:撰寫一空間劇本,描述個人每日通勤到台大的過程。重點在表達人、氣候條件與環境的關係。500-1000字。 作業2:閱讀前二學期課程同學專案成果,本學期修課同學提出評估報告。(第6週報告) |
第二、三節:氣候環境變遷議題總體發展評估-以IPCC科學性報告、調適報告為例 (羅敏輝、陳維婷) 教室上課 |
|
||
第2週 |
9/25 |
氣候測量知識與實作、氣候測量站儀器、氣象資料。坪林氣象資料介紹。(林博雄) |
作業:二人一組,分析與比較坪林與台北的氣象資料 |
第3週 |
10/2 |
綠建築與低碳生態規劃設計:模式語言簡介 實質環境與人文社區田野調查方法:使用者、空間劇本與模式語言(張聖琳、吳金鏞) 教室上課 |
作業1:符合坪林地區的日晷設計(第5週評圖) |
坪林簡介:背景知識、坪林公共交通運輸簡介 (坪林資料庫CWISE網址請查閱課程CEIBA資源分享區) (郭名揚、江欣樺) 教室上課 |
|
||
第4週 |
10/9 |
國慶紀念日遇例假日補假 |
|
第5週 |
10/16 |
坪林基地現地調查 日晷作業評圖 實地見習設置氣候測量站儀器,現地講解 坪林上課(邀請陳先生參與) |
作業:二人一組,透過使用者訪談與觀察,寫作空間劇本,圖與文字併陳,每週定期報告。 |
第6週 |
10/23 |
案例研究:閱讀先前學期課程同學成果,本學期修課同學提出評估報告 第一次空間劇本作業討論 教室上課。 |
作業:空間劇本撰寫 |
第7週 |
10/30 |
第二次空間劇本報告與討論 |
作業:空間劇本撰寫 |
第8週 |
11/6 |
第三次空間劇本報告與討論 |
作業:分組撰寫模式語言,每週報告 |
第9週 |
11/13 |
第一次空間模式報告與討論 |
作業:模式語言撰寫 |
第10週 |
11/20 |
第二次空間模式報告與討論 |
作業:模式語言撰寫 |
第11週 |
11/27 |
第三次空間模式報告與討論 |
作業:模式彙整 |
第12週 |
12/4 |
期中評圖 至坪林上課 |
作業:空間設計圖 |
第13週 |
12/11 |
第一次設計討論 |
|
第14週 |
12/18 |
第二次設計討論 |
|
第15週 |
12/25 |
第三次設計討論 實作進度討論(測量儀器回收)與成果檢驗( 林博雄) |
期末設計海報 製作 |
第16週 |
1/1 |
開國紀念日(放假日) |
|
第17週 |
1/8 |
期末設計評圖。 至坪林上課 上課結束 |
|
第18週 |
1/15 |
期末考週,停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