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人居環境議題實作
氣候變遷與人居環境議題實作
課程採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教學模式,學生們將從課程內容中選定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訓練,包括背景資訊、文獻回顧、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等,以問題導向的情境方式配合電腦與網路科技等工具,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議題,針對各領域所碰到的自然資源、環境、社會、法律等選定之相關議題為範疇,進行較深入之探索、分析、評估與解決,以增進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實作能力。
實作項目以氣候變遷議題連結坪林在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倫理等,分享如何縮短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達到跨科際教育之目的。以坪林為跨領域實驗室,定點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多次調查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跨領域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期末發表會將邀請跨領域專家與當地茶農一同參與,以了解學生作品是否符合真實世界的期待,並且有機會於6月的成果發表會中展示成果。
由於課程安排所需,擬於完成分組並開始實地訪談紀錄與觀測。欲修課學生必須填寫修課意願表。
並且由於本課程將配合坪林春茶製作,學生可能會在3月底至五月之間(為配合採茶天氣,時間尚待確定)至坪林進行見習參與24小時的春茶採收及製作。為配合人文訪談紀錄,預計每週週末會赴坪林一次,屆時週間課程將暫停或移至坪林進行。分組觀測與觀察茶樹生長重要指標事件與氣象資料的關係,並於製茶時節密集紀錄逐時製茶事件與氣象資料關係,並撰寫「製茶日記」。在密集學習製茶歷程中,修課同學製作「製茶日記」:包含逐日觀測氣象資料與茶農生活製茶資料,以期將科學性資料應用於茶農與生活的真實聯結情境之中。
本課程為訓練基礎氣候變遷知識與跨領域能力。課程將為大家介紹氣候變遷相關調適報告以及經典文獻,深入了解調適報告的架構以及提出應對政策的過程,並且學習如何以不同角度評析調適報告的實用性。
同學需研讀與評估前兩學期的成果報告,一方面讓同學大致了解一下作業的形式,另一方面則是經由閱讀前人的報告,而開始了解坪林的各面向。並提出心得與分析評估,包含了:
1.議題是否切合當地需求?
2.調查資料是否深入?範圍是否恰當?
3.提出計劃能否回應議題?能否切實解決問題?
4.行動策略的可行性評估?如果有實施微型行動的話,是否有助於回饋與修正原有計劃?
5.跨領域知識與專業能力的應用程度,包含那些領域?是否有新領域的出現
實作討論課基本上以兩週輪替,一週採用工作討論形式,各小組與專屬助教、教師深入跟隨議題討論,長時間追踪議題,配合小組討論脈絡而提供深入切題的意見。而隔週則採進度討論形式,各小組於課堂簡報發表當前進度,與全班同學、教師一同討論,並藉以訓練同學公眾表達能力。為配合各小組議題,依需求再增加課堂演講或邀請額外指導業師,來依據各小組專案所需而提供適當協助。
方案操作方式第一部分先指出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的各項議題(issues),從當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新議題出發,介紹問題的成因、證據資料取得、因應策略與方案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再擬定恰當的取得資料與基礎知識調查方式,從跨學科的田野調查(survey)開始,探索科學氣候資料分析、人文社區調查訪談與參與觀察、空間與實質環境基地調查、氣候變遷調適報告書分析與評估…等,藉由各領域教師專長領域教學,讓學生理解不同領域知識與工具。
第三部分內容則是實作課程(planning and practice),透過規劃行動與實踐,由同學分組討論,從坪林實際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通過集體規劃與設計一項行動方案來改善或修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從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發,逐漸改變規劃的尺度與相關議題,冀望對坪林生態區域規劃的核心議題界定與因應方案有所創新與突破。並且將方案的一部分或全部於課堂內進行實作,透過實踐的過程,全方位訓練真實執行能力。
本學期主要以茶農與茶產業深入參與觀察與訪談為開端,各組將會接觸坪林茶農與茶產業相關工作者,像是有機茶廠工作人員、個別茶葉種植農民、生態解說導覽人員、坪林農會員工、坪林國中國小師長、茶改場人員或翡翠水庫管理人員、坪林區公所人員…等,藉由每週前往坪林,參與觀察茶農與相關人員的工作樣態,了解該產業在面對在地氣候變遷調適所遇到的困境,結合個人專業與各組創意激盪出欲研究之主題。
經過前半段的課程,不斷修正研究方向與方法,之後再造訪坪林,與各組訪談對象、坪林居民等討論初步構想的可行性。以持續加深學期後半一系列實作討論,帶領同學不斷深入探討研究問題與茶鄉現實之間的連結與回應,逐漸完整實作方案企劃書。
期末成果展示:期末成果將會舉辦場成果發表會,希望藉由期末成果發表會訓練同學的組織表達能力,如何整合和傳遞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1. 建立跨領域對話與合作的能力。
2. 學習思考和討論議題中可能涉及的科學、倫理、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等事物觀點。
3. 實作課程核心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與人文影響,迫切需要面對與回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藉由此堂課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以不同面向切入此議題,將不同視角與思維整合,達到跨領域學習之目的。以坪林為長時間觀察實作田野,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調查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除了在本課程發展全新的實作方案之外,也鼓勵同學延續先前實作課程中曾發展過的方案,無論是持續修課或是新生採用舊生的方案,都鼓勵進一步深化進行實作,以強化實作能力與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在本學期發展全新實作方案的小組,需就計劃書內容與需求,執行一小型實作計劃,實際執行一部分方案,或稱為先驅計劃(pilot project),用以測試原有計劃書的可行性,並回饋修正原有計劃書想法,以驗證方案的可行性。接續原先計劃書的小組,則需就計劃書提出必要修改或增補後,於本學期內提出實際操作執行計劃內容,將之實現。
分組方式:課堂分組的操作方式,首先依人數分三或四組「任務小組」,盡量平均混合不同領域專長學生,作為整學期作業與實作分組。
期末專題包括兩大面向: (1) 社區人文調查紀錄與微氣象資料之疊合與分析(2)針對上述的情境提出相關議題或問題解決的企劃書。
A. 期末專題的大致架構:
1. 須提出可研究的問題(須為跨領域議題、說明議題的重要性、議題涵蓋的範圍)
2. 針對問題所擬定的調查計畫(如何蒐集資料、影響的因素等)
3. 資料分析結果
4. 資料的詮釋
5. 針對問題所得的行動策略、結論或解決方案
6. 評估行動策略
7. 行動實踐的分析與回饋
B.實作議題或問題:同學分組後必須選擇以下議題之一作為學期作業
1. 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農民如何因應旱災、寒害等農業災害?如何建立農民近便使用的災害預警系統?
2. 部分農民選擇農作田間管理轉型:如草生栽培、有機農法,何種方式能夠有助因應氣候變遷?
3. 人類活動消耗能源產生二氧化碳是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碳足迹計算是評估人類活動對環境衝擊的指標,坪林各種人類活動,包含茶葉生產、製作、運銷、消費過程中的消耗能量與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如何評估、計算與應用?
4. 氣候變遷下降雨形態改變,再加上人力老化與少子化,坪林茶農人力調度出現問題,人力再組織的因應之道為何?機械化或都市年輕人力農村打工是否可行?
5. 積溫模型用來表達茶樹生長與氣候變化的關係,氣候變遷下,與坪林現場的環境觀測結合,如何來修正、使用與應用積溫模型?
● 參考書目: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縮寫
IPCC)第5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下載網址:http://www.ipcc.ch/report/ar5/
週次 |
日期 |
主題、教材與作業 |
第1週 |
2/28 |
和平紀念日(放假日) |
第2週 |
3/07 |
主題:課程簡介、坪林介紹、交通簡介、分組 |
第3週 |
3/14 |
主題:茶葉製作流程簡介、氣候測量知識、氣象資料運用、報告及討論作業 |
第4週 |
3/21 |
主題:參觀慈心有機茶廠 |
第5週 |
3/28 |
主題:氣候環境變遷議題總體發展評估-以IPCC科學性報告、調適報告為例 |
第6週 |
4/04 |
兒童節(放假日) |
第7週 |
4/11 |
期初討論-提出作業4期初構想書 |
第8週 |
4/18 |
主題:國土規劃中的氣候變遷視野-區域土地使用與氣候關係,台灣農地政策與國土規劃 |
第9週 |
4/25 |
實作工作進度討論-期中構想書-行動策略 |
第10週 |
5/02 |
實作進度討論-期中構想書討論 |
第11週 |
5/09 |
實作工作討論-期中構想書 |
第12週 |
5/16 |
期中報告-與相關人員分享行動策略,反饋修正行動策略 |
第13週 |
5/23 |
實作工作討論-經由坪林期中回饋後,檢視行動策略的完整性 |
第14週 |
5/30 |
實作進度討論-小組課堂簡報期末報告修訂進度 |
第15週 |
6/06 |
實作工作日 |
第16週 |
6/13 |
實作進度討論,製作成果海報 |
第17週 |
6/20 |
期末成果發表會 |
第3-2週 |
3/17 |
「BP5036田野工作坊」 |
第3-3週 |
3/18 |
「BP5036田野工作坊」 |